首页> 科技 > > 正文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2023-07-07 11:15:23 来源:文秘帮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2、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3、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3)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 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2篇

1.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巧妙、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助教学,游戏以自然的方式将儿童引进音乐教学殿堂。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学,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儿童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在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将课程塑造成娱乐性音乐活动,这样一来,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式单一的自我介绍活动对儿童毫无吸引,以音乐中的某一节奏进行自我介绍广受儿童欢迎。以游戏形式组织儿童介绍自己,激发儿童兴趣,儿童乐于参与,在游戏过程中,既介绍自己,又掌握相应的音乐节奏。

2.化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具体的形象。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只靠教师口头讲授是不够的,教师要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儿童在其中自我感知、自我体会。面对课本上枯燥、抽象的音符,儿童没有学习兴趣,但是,将这些抽象的音符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时,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小猫代替二分音符,“喵~喵~”,小鸭代替四分音符,“嘎嘎嘎嘎”,小鸡代替八分音符,“叽叽叽叽”。这样,儿童对音符的感知就不会那么抽象,课本上的音符不再那么枯燥、单调。同时,通过对不同小动物叫声的模仿,儿童掌握不同音符的时值特点。游戏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授、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跟唱,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不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这时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游戏加以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喜欢游戏。因此,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用游戏辅助教学,使每一个儿童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轻松地教与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游戏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游戏选择要有针对性。

游戏是多元化的,游戏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因此,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应用的游戏必须与音乐有关,注意音乐元素在所选游戏中占的比例,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听音乐猜歌名的游戏,培养儿童辨别能力。教师过于注意游戏形式,就会将游戏变成纯游戏,将音乐课变为游戏课,违背最初引入游戏的初衷,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要铭记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时应以音乐为核心,游戏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应用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师和儿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完成教与学。

2.游戏选择要有准备性。

游戏前的准备是游戏成功的前提,包括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开展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本节课游戏需要的卡片、纸、笔等。其次,教师要对儿童原有知识的掌握有所了解,同时对新知识的讲授要有预见性。此外,教师要组织儿童安静地进入游戏,适当调控游戏进程。游戏是开展音乐教学的辅助方式,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及儿童特点做到因材选择、因材施教。同时,对游戏难度的把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游戏

1.通过情境表演游戏开展音乐教学。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情境表演游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情节性,在音乐教学课堂上鼓励儿童表演,从而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加深儿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比如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唱《找朋友》这首儿歌时,可以让儿童分组进行儿歌内容情境表演,你扮演我的好朋友,他扮演她的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让儿童边唱边表演,在唱歌中表演,在表演中唱歌。通过情境表演,儿童可以更好地融入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儿歌内容,同时较容易地感知儿歌传达的意义。

2.利用音准训练游戏组织音乐教学。

音准训练游戏能帮助儿童加深对音阶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与掌握,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音准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教师如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游戏,将音准训练与游戏相结合,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可以用小猫爬楼梯比喻音阶,用小白兔蹦蹦跳跳比喻小跳音程等,在这些比喻的基础之上,教师讲授相关知识,以这样一种方式,教师将教授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儿童在熟悉的事物中理解音乐知识、体验音乐,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提高校外儿童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传统民间游戏开展音乐教学。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时,不仅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编游戏,还可以将传统民间游戏带到音乐教学课堂中。这样一来,在改善教学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将《抓妈荷》这样一个边唱边玩的游戏应用到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向儿童讲述什么是妈荷、如何制作,要求儿童和家长一起缝制。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游戏的渊源、游戏背后的传统文化,激发儿童兴趣。儿童们拿着准备好的妈荷,和老师一起学唱《抓妈荷》这首歌。待儿童们熟悉歌曲旋律后,开始组织抓妈荷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解释清楚游戏的规则及玩法。通过游戏,儿童更好地感知这首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同时对相关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

四、结语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助教学,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合理应用游戏,激发校外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做,将游戏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不仅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学习兴趣;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17-02

音乐剧有可以称作舞台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是以表演为载体的。这种表演形式可以很好的提高观看着的鉴赏水平,因为这种形式可以让观看者融进情境当中与表演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有小学生的共性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也是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娥一个问题。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行为方式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被别的事或物转移注意力。多以在音乐课堂上很难让他们保持报读的注意力。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认为学习音乐并不重要,对学习音乐并没有很大兴趣,课堂参与度也比较低。这些不利因素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还会对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阻碍。而想要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并运用儿童音乐剧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于在教育中应用音乐剧的意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1.在教学中的意义

1.1发挥表演才能。表演的天分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而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的娥表演天分正确的激发出来,就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教育教学的最新要求。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可以说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不断的进行挖掘,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着重进行培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帮助。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一方面可以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表演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能够更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实现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1.2激发兴趣。任何学习兴趣都是最大的动力,音乐也不例外,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才会有欲望进行探索,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学生认识不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就是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课堂参与度也不高,很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学生的参与可以让他们发现并且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音乐兴趣,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1.3提高鉴赏水平。"噢!苏珊娜"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演唱教学时,将"噢!苏珊娜"的音乐教学和"牛仔舞"的表演教学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到一起,一方面对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可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评价,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可以对表演进行主观的评价,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进行弥补。这种教学方式的长久使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儿童音乐剧的作用

2.1小学初期。小学初期学生的年龄幼小,刚刚接触音乐,所以还是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培养学生音乐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经典的儿童音乐剧让学生欣赏,通过对音乐剧的欣赏扩宽学生的视野,扩展音乐知识,让学生对音乐剧这种形式具备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打下音乐剧教学的基础。

2.2小学中期。学生在经过了基础知识的教学,音乐剧的欣赏,可以说对音乐剧初步的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知识。这时老师就可以挑选一些经典的合适的音乐剧让学生进行模仿、表达,要注意在分配角色的时候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音乐剧的挑选上应该选择寓意明了、积极、引人深思并且能够被小学生理解的层次;另外音乐剧也不应该过长,在有限的课时里一些简短的音乐剧更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代入感也更强;在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时,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应该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表演和观看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小学后期。学生到了小学的后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自我认识。老师可以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根据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故事来创作剧本,设计角色形象,设计台词,合适的音乐,甚至一些舞蹈动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及演出,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艺术创作力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成立小组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音乐爱好。在一些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剧的表演来展示各方面的才艺,并且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欣赏,对于促进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有很大帮助,推动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

总之,相对于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方式儿童音乐剧的引入有很多的优点,它打破了传统方式的局限性,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并且大大提高了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对小学音乐教育方式进行改进时,应当重视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从而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琳娜 . 浅谈音乐剧在小学校园中的运用 [J]. 儿童音乐,2011, (12)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 音乐启蒙 综合教学

音乐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容易使人接受并产生共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能增强人的情商、智商,它影响着人们性格的塑造,对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的调整有很大的帮助。日本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学音乐的孩子不坏”,征服了无数父母的心,从而坚定了让孩子在音乐启蒙中接受情感教育、技能教育的信念。儿童音乐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也是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多专多能的专业特点,在儿童音乐教学中,首先分析孩子的性格、定力、智商、情商等情况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引导方法,并将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弹奏、歌唱、表演等课程结合教学,将多位教师授课转化为一位教师授课的形式。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是大大缩短了家长和幼儿在拜师学艺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二是孩子在一位教师那里就能学到较多门类的知识,不用上这一节课又担心赶不上下一节,这样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氛围也较轻松些;三是孩子常年跟随一位教师,经过不断磨合,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配合默契度,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孩子的一个动作,相互间就能心领神会,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能及时做出反应;四是两者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把教师当作一个标杆,在心目中早早树立起榜样形象,促使孩子早立目标,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五是把各学科结合教学,孩子整体音乐素养同步提高,学科间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师教得有信心,学生学得很轻松。实践证明,多种学科结合教学要优于单一学科教学,同时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自身必须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很强的专业能力,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上更要高于一般教师,综合教学才能真正实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对于孩子来说,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反应,同样,教师给孩子的第一印象直接决定着两者的沟通是否顺利、孩子是否对教师充满信任感,所以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让孩子第一堂课就喜欢教师尤其重要。笔者建议如下:(一)教师尽可能保持亲和力,面带微笑,多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如摸摸头、蹲下身拥抱孩子;(二)教师和孩子聊天,建立起朋友关系。教师可以先介绍自己,再让孩子做自我介绍,从中可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等;(三)给孩子展示教师的成果。如获奖证书、演唱或演奏的录音资料、演出照片等,让孩子对教师认可并能产生崇拜感,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增加了信心;(四)把孩子带到钢琴边,让其了解钢琴的基本构造、熟悉钢琴的音色,并让其懂得钢琴乃乐器之王,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学科。

教师要善于抓住与孩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机,多交流,尽快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和朋友关系,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扫除沟通障碍。

二、教材的选择

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年龄阶段音乐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其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生动、活泼、轻松的游戏性,这是由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具有更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更直观的故事情节性的教材是儿童音乐启蒙的首选教材。它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

(1)给孩子的教本,字体要稍大一些,排列上间隙稍宽些,这样符合孩子的视觉习惯,避免了因视觉疲劳而引起的畏难情绪。(2)教材上多一些有动物、花草等图案的彩色涂鸦,把音乐符号等知识与画画结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学得更深刻投入,容易记忆。(3)教材的内容难度也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次学习一个知识点,促进幼儿对音乐能力的有序发展。(4)选择有奖励贴纸的课堂及课后练习本,适时对孩子完成的作业情况予以鼓励和表扬,如大红花贴纸、大拇指贴纸等,使孩子的信心大增,激发其主观能动性。(5)每一个知识点或实操练习都有教师与幼儿相互配合完成的练习环节。在增添趣味性、游戏性的同时,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枯燥,并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6)音乐知识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每个知识点配有一篇小故事,帮助孩子形象地记忆。

三、具体实操

(一)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对节奏、节拍的感知、表现能力就是节奏感。好的节奏感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动力,因而培养孩子正确地感受、反应、再现节奏,对提高其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让孩子学会听节奏。生活中处处都有乐音,只要善于发现,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充满节奏。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分辨各种声响,并一一举例,培养其用耳朵去探索的能力。比如,家里的闹钟发出滴答滴答有规律的类似前16后8的节奏型;儿童玩具机关枪哒哒哒哒的类似16分音符的节奏型;救护车有规律的咪哆、咪哆类似两个8分音符的节奏型。这些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感受音乐节奏的教案。

2.让孩子朗诵节奏。教师在所要教授的节奏型中,配上孩子比较喜爱的儿歌,每一个字对齐一个节奏型,让孩子上下对齐朗读儿歌,这样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比如:×××—︱×××—︱×××—︱×××—︱×××—︱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喵喵喵,

︱×××—︱×× ×× × ×︱×— — —︱︱

猫来了, 叽里 咕噜 滚 下 来。

可以在朗读的同时配合肢体动作,使学习过程更有趣、更轻松。

3.让孩子击打节奏。学会了聆听和分辨节奏,还要把它运用好,让孩子自己尝试用拍手、跺脚、扭胯等动作来表现节奏型,例如:教师可以先用双手击打一个简单的节奏型,然后让孩子来模仿一遍,随后让孩子先自己打出一个节奏音节,教师再来模仿一遍;教师还可以抓住孩子的双手,注视着对方,慢慢地同时打出各种节奏,当孩子出现不合拍的现象时,不要急于纠正,要再次放慢速度重复配合击打,直到孩子完全能自主打出一段节奏型。

(二)培养孩子的旋律感

旋律是音乐几大要素中最渲染情感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反映音乐灵魂的部分。其要求孩子有准确听辨音高和唱出原调旋律的能力,但未经训练的孩子是很难具备这种能力的,只有极少数具有天赋的孩子可以轻松把旋律唱准。

1.运用钢琴弹奏旋律。教师可以在节奏练习之后,紧接着弹奏出一些音符让孩子听辨,可以从单音开始,逐渐到双音、多音,再慢慢过渡到一个乐句和一段旋律。让孩子把听到的一个个音模仿唱出来,这也是我们专业术语中所说的视唱练耳,孩子把听力练好了,必然会对音高有所认识。

2.利用肢体动作与听力结合表现。教师要让孩子明白,从钢琴上直观看到的右手边以上的琴键部分为高声区,在左手边以下的琴键部分为低声区。教师可以边弹奏单个音高,让孩子在模唱的同时,用左右手分别指出音高所处的具体音区位置,还可以利用手臂的举高和放下来代表高音和低音。

3.听觉和视觉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音高,将听觉和视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眼中的旋律看得到摸得着,更加形象。比如,弹奏三个不同音高的音符,分别为高音、中音、低音,让孩子画出三个不同水平线的高低顺序。

(三)培养孩子的歌唱技能

歌唱是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学科。歌唱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1.气息和长音结合练习。教师要根据儿童肺活量较小的特点,结合孩子自身情况,设计练声曲,不能一味地采用成人练声曲。笔者建议把音高和气息结合教学,不要单个练习气息,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这种抽象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师直接让孩子叹气,当找到气往下叹的感觉后,教师每弹一个具体音高,便让其发出相同的音,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肚子上而不是嗓子用力,教师边数拍子边让孩子坚持,看声音能持续多长时间,久而久之,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气息和肺活量。

2.发声腔体的打开练习。未经过训练的童声大多是紧、尖、细的,孩子们也习惯用喊的方式来歌唱,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调动孩子的歌唱兴奋度,这是因为歌唱是受情绪影响和支配的,情绪低落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发声器官都处于紧闭的状态,没有得到充分放松和打开,给歌唱过程带来很大的阻力。其次,让孩子练习啃苹果的动作,这样形象的教学语言会使孩子一下子领悟,并主动抬高软腭,让口腔上下及其周围的肌肉都积极运动起来,有助于打开喉咙。

3.小腹的力度练习。气息的支持关系到演唱是否连贯,气吸到哪就要唱到哪,而这个吸气发声的过程要靠小腹周围的力量来控制,腹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声音的稳定。教师在给孩子讲解时,可以让孩子坐在琴凳上,身体往后倒,让其感受到腹部有股力量支撑着上半身;还可以让其边用双手推钢琴,同时在发力的那一刻念“嘿”字,使孩子能在某种自然的运动中找到歌唱的力点。比如,让孩子模仿马夫发“吁”的长音,提醒其把嘴唇直接连接腹部下方,力量往下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腰腹部力量会有所增强。

4.歌唱的共鸣练习。好的童声是清澈明亮、音色自然且上下音区通畅的。教师要避免孩子将声音卡在喉咙里或憋在胸腔里,在训练时,让孩子微笑抬笑肌,保持兴奋的状态,把气息“装”进下腹部,下巴自然往下拉开,感觉和胸腔连接在一起,声音随着自然的气息往里走,喉咙不要往前、往上,而是放下来,避免孩子伸脖子叫喊。注意在过程中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音量大小,让其把注意力放至胸腔以下腰腹肌周围,让孩子想象拉手风琴时音箱朝两边扩张的拉力,以此来启发孩子对共鸣的认识。建议以小声练习为佳,让孩子学会用心感受身体的变化。

(四)培养孩子的演奏技能

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乐器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而钢琴是一个基础性乐器,钢琴的技法练习需要孩子有超人的毅力和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

1.心态上的调整。首先教师要明白练琴的目的并不是只为了考级,而是通过学琴增强毅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不要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轻松的语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对反应慢一些的孩子,要更加放慢语速,教师的心要始终保持平静和淡定,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给孩子造成怕弹不好会被教师骂的心理负担,最后导致不愿碰琴。

2.保持看谱演奏。在钢琴初级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过多时间用在调整幼儿的手型上,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看谱演奏的习惯。手型只是为弹奏美妙音乐而服务的,教师如本末倒置,孩子会感到学琴很枯燥和无聊,导致孩子只会在琴上摆手型,而不认识谱子上的音符。所以,要从增强幼儿识谱能力下手,要求其边看谱边唱出音符,当熟悉了谱子后,这时再弹奏出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也保持了孩子学琴的兴趣。

3.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指尖的力度和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全曲的完整性。教师要让孩子多练习1、2、4指的柱式和弦,使其手指快速支撑起来,先分手练习再双手同时弹奏,每一次都要求肩膀放松的同时,把瞬间力量爆发至指尖,同时保持掌关节立起来,手腕放平放松。每堂课都重复练习,渐渐由慢转快,手指的指力就会增强。而手指跑动的速度,要靠哈农练习曲来帮助练习,教师要给孩子选择幼儿版本,每一条哈农不需要太长的音节,从简单的开始练,过程中教师和孩子一起边唱边弹,直至孩子完全找到弹奏哈农的规律,在孩子能够背谱的同时,要求其把注意力放在手指跑动上,由慢到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手指的力度和速度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可以说在全面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同时,也让孩子少走了弯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学科结合运用,培养孩子整体、全面的音乐能力。

总之,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应该是一门生动、活泼、形象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者既要遵循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培养儿童对音乐的主动倾向性,让幼儿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心智、情商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孔起英.0~6岁少儿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念芸.童年的艺术: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美术活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情景教学;儿童

情景教学的意思就是教师通过创建一种情景,将学生带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这种情景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共创的情景,这个场景还应该满足能够唤起学生心底的情感和学习的激情。具体而言,小学音乐的情景教学指的是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者是创建一个和在环境的设置等方面与内容相匹配或者是相似的场景,通过这个具体形象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从而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彻底的激发出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氛围和状态。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结合歌曲的意境和歌曲的形象创造出一种有趣的音乐情境,从而让儿童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结合到学生年龄特征,可以让儿童更快的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来,感染到音乐的情感,准确捕捉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意思,进入角色,从而更好更快的学习音乐技能,提高儿童们的音乐素养。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首先应该依据教学目的来创设出教学情景:众所周知,人类做某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那么。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着独特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应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要想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就可以通过看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因此,小学教育中必须要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来设计音乐情景,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利用图片、短片、讲故事和游戏等多种手法来创设音乐情景,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教歌曲《白龙马》的时候,可以首先拿出猴子、猪和马的图片,然后问知道这是什么吗?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之后,就将西游记的故事用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话语讲出来,然后可以播放一段经典的西游记动画片片段,老师对这个片段进行讲解,从而在一种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开始新的内容。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在上课的开始就迅速的抓住学生们的目光,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在有趣欢乐的情景中去学习和感受音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结合实际,充分的考虑目前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不必追求超越实际能力的铺张浪费,可以采用就地取材等方式,来坚持节俭务实的原则。在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应该努力的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比如在五线谱的识谱教学中,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五条线,这样就能将抽象难学的音乐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们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就像跳格子一样,在粉笔画成的五线谱上面边唱边跳,这样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授和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接受,还能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

创设情景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处在一个活泼爱动的年龄,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节课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面,所以,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学习音乐,就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创设情景。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了孩子的兴趣,才能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之前,可以首先发问,哪个同学能够描述出兔子和乌龟的特点呀?大家喜欢兔子多一点还是喜欢乌龟多一点呢?通过这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然后分析比较运用不同的音高、速度和节奏演奏出来的形象是否相同等。然后,老师将本节课想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小兔子的速度快,所以它的节奏应该是紧凑和短促的,而乌龟的速度较慢,因此它的音乐节奏是宽广的、音区较低、速度较慢。

师生互动达到情景教学的最佳效果:适应新时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应该在课堂中互动起来,从而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而音乐教学相对于一般的科目教学,气氛会更加的活泼和开放,所以我们在进行情景设计的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些能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情景教学在儿童音乐活动中的作用

创设情景可以使音乐教学生动形象:俄国的著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我国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孩子们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要不然,学习就会变为沉重的负担。要知道,兴趣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并不是天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激发出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独特有趣的教学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们进入情景中感受乐趣等方法来实现。要想有感情的演奏歌曲,首先要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画面和短片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与歌曲相匹配的意境,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可以播放出百花的美姿,然后配上音乐,教师进行讲解,这是富贵的牡丹,这是娇艳的玫瑰,这是清新的茉莉,这是浓香的百合等等,通过这种方法,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在教歌曲的时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入情景激发学生记忆的潜能:歌词的记忆对于年龄很小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了很长时间之后,还是不能够记熟歌词,就会对音乐课产生一种厌倦和排斥。而形象直观的画面和创编的动作可以迅速的加深同学们对歌词的记忆。所以,可以根据歌词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孩子们融入进去,从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大白兔》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创立一种类似兔子跳跃的脚步,这样就会吸引孩子们参与到动作中来,这样热情的参与势必会加深孩子们对于歌词的记忆。

深入情景使学生更好的诠释歌曲: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到学生的目光,可以将学生带到创设的情景之中,孩子们就会喜欢上这门课程。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善用情景将学生带入进去,让学生们可以用心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声音,从而更好的将其演奏出来。比如,在教贝多芬的《欢乐颂》的时候,应该首先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向孩子们做个简单的介绍,以他的经历坎坷来让孩子们产生崇敬感,从而理解歌曲的内容;然后老师在演唱的时候应该将感情融入进去,再加上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学生势必能体会到这首歌曲蕴含的力量。

总之,音乐情景教学在儿童音乐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吸引到孩子的目光,从而引起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玲玉.谈谈音乐课堂中情景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2009,2(4):121-121

[2]纪佩汝.节奏乐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6):33-34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差异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83-01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推动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差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差异教学的实施效果。本文特提出如下具体策略和思考。

如果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和理解力(准备水平)相当,或者学习任务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兴趣),以及如果学习任务能鼓励学生以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开放性的音乐学习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而不是封闭的、没有生气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音乐能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考虑幼儿的现实音乐学习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面对所有幼儿,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音乐美的熏陶和培养,尤其是对有音乐天赋的儿童要注意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因此,在选择幼儿音乐学习内容时应该注意。

第一,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各自的强项进行教学,用学生擅长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就拿《玛丽有只小羔羊》的教学为例,当幼儿学会歌曲后,我们可以请语言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请有律动天赋的学生创造一段律动舞蹈,请擅长绘画的同学画一副小动物像,请喜欢演唱的学生为大家演唱等等。儿童虽然在一起共同学习同一首作品,但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用不的形式去教同一教学内容。

第二,根据幼儿音乐能力差异,对教材进行弹性加工。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音乐能力的强弱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删减和综合。同样的内容对有的儿童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儿童而言却很困难。教师应该建立自己的差异化音乐资源库,使学习内容与幼儿达到高度的匹配,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特感受以及特长去把握教材,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以满足不同程度孩子的不同需要。学前音乐教师还可以在儿童集体的主体性或者单元性音乐活动中加入动画片或者绘画等视觉艺术的手段的运用,让儿童可以更加细腻、准确的去理解音乐作品。

当然,在为学前儿童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原则:第一,必须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需要,并能为幼儿的感受提供生动、感性、形象的基础。第二,必须符合实际,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或者适合以后学习的。第三,要考虑幼儿智力和情感上的整体性,同时尊重音乐学科自身的基本体系,将“浅显的、然而又是必要的、科学的、准确的、生动的、简约的、内赋情感内涵和发展动机的音乐知识教给幼儿”。第四,必须体现幼儿教育活动性,实践性的特点,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还要注意灵活性和伸缩性,每个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的。如结合现在热播的幼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天线宝宝等),将剧中的人物形象引入到相近形象的音乐作品(歌曲狼与小兔,小红帽等)中来,这样不进能更大的激起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也可引导学前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自觉的学习和联系每个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十分显著的。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由于不同的儿童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使得他们在表现音乐时呈现出明显的个体的差异。

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关注音乐以外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离开了音乐的本义。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不仅要使用传统的唱歌教学活动,还有创造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音乐游戏,节奏乐器演奏,舞蹈,音乐创编等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活动照顾到每一个幼儿的差异。

第一,如果幼儿一起合作开展某个音乐游戏或者创编活动,可以考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或个小组。小组人数少,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音乐活动,这使得教师的管理更加便利,也助于幼儿更有效率的开展各种音乐活动。

第二、灵活掌握和不同小组一起工作的时间。教师不必把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时间的分配应该依据每个小组对直接教学及教师反馈的需要程度而定。

第三、尽可能把时间分配给那些需要更多指导的小组,对其他只需要教师少量指导的学生,可以设计更为多样的音乐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做。

第四、用幼儿的语言向孩子说明学生在弹性分组学习时要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第五、指导幼儿在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方式向教师求助。建立一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教师什么时候有空,可以回答他们的问题或提出反馈意见。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的播放和停止来建立这种方式,还可以利用一般上课时惯用的节奏乐器(铃鼓)来建立

如果差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能被每一位学前音乐教师所掌握,那么学生们将会打下较为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我们的社会也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美]Carol Ann Tomlisllno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4]单伟.全盲生打击乐演奏中的肢体训练[J].学园,2013,36(26):11-12.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A-009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如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情境教学等。其中,支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因此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一、对支架式教学的理解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的原意,是指为了帮助建筑工人修建房屋而在房屋搭建的供工人站立的一个平台,房屋修好后会被拆掉,它不是房屋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中的这个术语在教育领域中通常被借喻为一种教学策略,用来比喻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的“教”与“学”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发展水平。例如,某儿童已通过歌曲与图谱的直观对照,了解并掌握了这首歌曲的结构。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智力所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例如,认识加花是对歌曲结构的一种补充,运用加花能够对歌曲进行结构上的补充,对旋律加以渲染及修饰。儿童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学应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才能设计层层递进的概念框架,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师的帮助可以起到支架的作用。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撤走支架,使儿童能独立学习。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并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建构而逐渐撤除,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二、儿童音乐学习中的支架应用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氛围。自然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并维持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在儿童音乐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的重要追求。具体而言,一般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首先,游戏是儿童自主调控的、非真实性的、能带来愉悦体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为儿童搭建一个情境支架,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在音乐活动《三只小猪》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儿童模仿三只小猪盖不同房子的表演游戏。儿童戴上小猪头饰,夹上尾巴,照着镜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猪”。小朋友们听着音乐先表演猪大哥在三角形场地上盖稻草房。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吹倒了,猪二哥跑到圆形场地盖木房子(用报纸卷成筒状来盖木头房子)。音乐停后,大灰狼又来了,将房子推倒。小猪们于是跑到方形场地盖砖房子(小朋友们用胳膊做砖头,胳膊拉得紧紧的,就像砖头与砖头紧紧相连)。大灰狼怎么也推不倒砖房子,最后灰溜溜地走了……儿童在音乐中充分体会到了盖房子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乐曲中跳跃顿挫的节奏。此时,教师正是为儿童感知、理解音乐内容搭建了有效的情境支架。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应该成为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在儿童音乐活动中,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音乐,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时,教师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适合他们的方式表现节奏感。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生活中简单的、有规律的声音作为表现节奏感的依据,如跑步声、走路声、钟摆声、滴水声等,这些声音孩子经常听到,容易模仿。教师首先引导儿童感受“走――慢和跑――快”的节奏,然后弹奏《铃儿响叮当》,分别弹两个音区、两种速度,做高个子、矮个子的律动,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接下来再将声音、动作节奏、4分音符和8分音符匹配,最后通过“节奏火车”的游戏方式去巩固节奏感。“节奏火车”的游戏是这样玩的:小动物要坐火车回到森林里(出示小动物图片),可是它们不会看票(出示节奏火车)。哪一列车才是它们要上的呢?小朋友们来帮一帮它们。游戏中,老师读票,儿童听辨并领小动物上车,如小鸭子的票(嘎嘎嘎嘎),要上A列车。小动物坐上火车后,小朋友们也来坐火车。教师发给儿童每人一张票(节奏卡)。场地上分别有三个小动物图片及三种不同的节奏卡,请儿童看看自己的票和哪个小动物是一样的,就搬椅子上哪一列火车(坐成一排)。老师扮演列车长查票,要求儿童读出并拍出自己的节奏卡。儿童积累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之后,教师可激发其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表征生活中相应的声音。例如:三角铁、小铃可表现为丝丝细雨;敲大鼓、打钹、敲云锣可表现闪电雷鸣、暴雨大作,等等。可见,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儿童明白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性,并使他们真正喜欢上音乐。

(二)借助媒介支架,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提升

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是抽象而非语义性的、传情而非具象性的。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这也决定了音乐欣赏感受的模糊性,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建立与之相关的媒介支架(图示、实物、影像资料等)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视觉的直观性帮助听觉感知,使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通过视觉变得形象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将美国现代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小管弦乐曲“小猫圆舞曲”作为音乐欣赏内容时,教师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剧VCD,让儿童通过看、听等方式,感受猫的姿态和造型。此外,为了让孩子找到乐曲张弛变化的感觉,还可以设置橡皮筋操作教具(声像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性帮助听觉感知,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轻松自然地感受音乐的结构、变化和特点。同时,赋予橡皮筋生命和情感(想象成小猫的身体),给了孩子创编音乐故事的线索,促进了儿童思维的迁移和想象。观看VCD、“猫”剧、造型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审美经验,而且营造了和谐、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经验支架,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知识

音乐作品是认知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结合物,如果儿童缺乏这些知识经验,就会影响他们感受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可以借助教师的有效帮助,启发回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结构,从而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经验支架,帮助儿童有效理解重点,完成预定目标。如《茉莉花》是一首曲调优美、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它委婉流畅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充满花香的茉莉花园中。感受《茉莉花》音乐的美是儿童的认知重点。为此,教师首先小步递进,让儿童简单认识茉莉花,观察茉莉花瓣的姿态,引导他们说出不同姿态的茉莉花心情是不一样的,赋予茉莉花生命和情感,并制作茉莉花环、茉莉花叶、茉莉花裙等,唤醒儿童对茉莉花的原有经验并且进一步加深认识。其次是辅助推进,用分享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自然聆听《茉莉花》乐曲,结合原有认知经验,进一步感受歌曲。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在淡淡清香、自然轻松的“茉莉花”氛围中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和快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支架的搭建要适度。在支架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犹如脚手架,其目的是促使儿童由潜在水平转换成新的现有水平。因此支架教学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习任务中,凡是儿童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儿童独立完成;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再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当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不需要“热心”地提供无谓的支架,代替孩子的独立思考。只有当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瓶颈”,需要教师的支持时,教师再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音乐活动的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架,这样能帮助儿童成功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使儿童不致于因感觉学习任务太难而放弃。可见,对实施支架教学的教师来说,搭建适度的支架至关重要,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其次,支架的选择要适宜。适度是指教师给予儿童的支架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适宜是指教师给予儿童的支架必须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这样才能保证支架作用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不一样,教师在给予支持时,应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架。如,根据低年级儿童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多运用游戏情境支架。中高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运用图示支架,并让儿童自主操作其中的部分图示材料。因内容而异是指教师要依据音乐活动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支架。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标定位,必然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支架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游戏情境支架适合韵律活动,图示支架适合唱歌活动等。

最后,支架的撤离要及时。支架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支持与儿童独立的矛盾统一。促使儿童独立是支架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支架最终是要撤离的。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造成支架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半途而废。方法就是当儿童的能力增长时,教师逐渐撤离支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把握与运用。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儿童音乐剧;策略

一、前言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以初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引领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但从目前来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够积极。事实证明,将儿童音乐剧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儿童音乐剧概述

音乐剧可以溯源至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界,是西方音乐家们常用的艺术形式。而儿童音乐剧就是以儿童为主体,集音乐、舞蹈、表演、化妆、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以下一系列特征:其一,儿童音乐剧的重点在于儿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基本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作为表演对象。其二,儿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打破传统的“一听到底、一坐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吻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他们要求表达自我的情感诉求,因而受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其三,儿童音乐剧隐含审美教育意义,可以使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轻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能够打开小学生心中的音乐之门。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大有裨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中。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的策略

1.引导小学生理解音乐剧的审美理念。儿童音乐剧一般都具有深刻的寓意,教师可以以一些寓言故事、生活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表演内容,引导小学生进行表演。比如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题材,组织小学生表演音乐剧。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要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过于贪婪,最终将失去一切。在表演时,由于小学生对这个故事背景有一些了解,所以能对其投入更多情感。这时候,教师就要首先引导小学生来模仿美声唱法,完美演绎音乐旋律;其次要引导小学生用心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老头的懦弱、老太婆的贪婪和金鱼的善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道具,帮助他们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对白,更好地表达出音乐审美理念。2.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儿童音乐剧。在排练儿童音乐剧时,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音乐剧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一个组员都安排任务,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自己的职责,投入精力做好事情。比如有的学生负责伴唱,有的学生负责舞蹈,有的学生负责道具,有的学生负责创作,还有的学生负责角色表演,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将儿童音乐剧完美呈现出来。当然,小学生年纪尚小,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争执,比如在分配角色时,有的学生喜欢扮演主角,不想担任配角。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知道配角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有了绿叶,才能更加衬托出红花的鲜艳。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在排练和演出时都处于快乐状态中,这样才能真正传达出儿童音乐剧的真正精神。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造。在表演儿童音乐剧时,需要学生设计相应台词,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设计台词,以此释放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表演《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背景放到现代,让学生想一想在现代社会中,渔夫和金鱼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有的小朋友说可能渔夫会向金鱼要iPhone,要ipad,要电脑……这样的答案说明小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场景中进行表演,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4.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儿童音乐剧和舞蹈、美术、戏曲等元素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到音乐剧表演中,比如应用舞蹈元素,使音乐剧更加丰满;在场景布置时多运用美术知识,将场景变得美轮美奂。事实证明,儿童音乐剧的实施还能促使学生学习到其他科目的一些知识,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儿童音乐剧吻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儿童音乐剧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儿童剧内容,引导学生一起排练,一起表演,要坚持面向所有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提高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小学音乐课堂释放出新的活力!

作者:顾丽英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参考文献:

[1]褚维娜“.课堂”变身“剧场”———音乐剧赏析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浅谈[J].辅导员.2011年09期

[2]赖景琼.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02期

[3]史亿丽“.以学定教”在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4]王婧.和孩子们一起演戏———小小音乐剧《小青蛙找家》[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8期

[5]刘顺敏.寓教于乐学之以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学习心理教学方法改进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3.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