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资料图片)
图为桂教授在青海和老乡合影
图为2014年桂教授在夏令营和孩子们谈心
为了证明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2001年5月,桂教授将五位艾滋病病人接到家中,同吃同住了五天。
2004年,“防艾先锋”桂希恩当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桂希恩数十次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为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6月11日,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的“2021和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桂希恩教授荣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桂希恩教授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1937年。1960年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1976年返回武汉,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工作。
桂希恩教授在我国艾滋病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上做出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发现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成为拉响艾滋病警报的第一人,也被评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在艾滋病患者还不被大众接纳的年代,桂希恩大力倡导、积极参与艾滋病患者转介和协调工作,帮助千余例其他医院拒绝诊治的患者顺利接受有创检查和手术治疗,并将患者接到家中同吃同住,扩大了反对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影响。为降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桂教授与美国专家联手实施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从2005年6月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在湖北、河北、山西三省开展,经采取阻断措施后,母婴传播率从阻断前的36.8%下降到5%以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率先在100多万孕妇中开展艾滋病、乙肝及梅毒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目前该综合防治模式被政府采纳,在全国广泛开展。
此外,桂希恩教授在其他传染性疾病防治领域也做出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桂希恩是我国首批将大剂量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治疗的临床专家;他深入湖北省血吸虫病疫区开创了综合防治工程,使得当地血吸虫病的感染率由30%降到4%以下,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指引了一个方向;他潜心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标签: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