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迄今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五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1956年“向科学进军”,第二个里程碑是1978年“科学的春天”,第三个里程碑则是1995年“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这一个新创的四字成语,顾名思义:发展科技、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
早在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
从197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邓小平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天后,5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大大提高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科技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其具体內容的理解。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教育。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尊师重教。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反对各种伪科学活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
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
1998年3月,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
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朱镕基主持,并指出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当时我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印象深刻的是,受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中国科学院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记者王渝生)
最新推荐
更多>